新增注册资本超1800亿元 成都高新自贸区打造经济高地新引擎
发布日期:2019年02月01日
央广网成都1月31日消息(记者刘涛)记者从成都该新区获悉,自挂牌成立一年多来,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活力迸发、市场主体持续增长、改革成果不断涌现,2018年,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0416户,新增注册资本(金)1844.7亿元,分别占成都自贸区新增总量的75.7%、49.7%。
“证”和“照”是企业进入市场的两把“钥匙”。此前,全国推行“先照后证”改革,部分前置许可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不再实行先许可(审批)再工商登记的制度,对从事一般经营活动的市场主体降低了准入门槛。但对于经营涉及后置许可的项目,在取得营业执照后,还须取得相关审批监管部门许可后才能开展生产经营,依然存在“办照容易办证难”“准入不准营”等问题。
“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一把“钥匙”。“‘首证通’打通了‘先照后证’改革‘最后一公里’,有效降低了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成都高新区环保与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首证通”改革于2018年4月率先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试点,实现获取证照“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最快1天就能办好。
所谓“首证”,是指市场主体开办时在环保、工商、食药监、城管等部门申请获得的首个审批许可(备案核定)。“首证通”改革即是以“首证”作为审批办理“后证”(审批许可、备案核定)的依据,“后证”部门见“首证”后直接“发证”,不再要求市场主体提交重复性申请材料,“后证”部门只做合规性审查。
成都高新区环汇商业广场(悠方)正是改革的首批受益者。“去年5月,我们商场面临集中开业,但大量餐饮商家仍没有办理证照,时间非常紧张。”“悠方”项目营运部经理张俊鹏回忆,成都高新区环保与综合执法局得知情况后主动服务,通过成都高新区“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86家餐饮企业同步进入经营状态。
“首证通”行政审批改革系统性地解决某一行业市场准入和准营问题,激发了市场主体投资创业活力。2018年,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0416户,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88户,意味着每5分钟就有一家企业在此诞生;新增注册资本(金)1844.7亿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81户,注册资本(金)13.15亿元。
2018年7月,成都高新区与成都银行携手打造“自贸通”金融服务,在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正式上线。该服务由“自贸贷、自贸惠、自贸易”三部分组成,以“融资、降费、服务”为核心,实现政府、银行、担保多方联动,解决企业融资难题。
“中小微企业资产轻、抵押少,一般很难在银行贷到款。自贸通能帮助企业降低融资门槛,减少企业贷款负担。”成都银行工作人员介绍,“自贸通”由政府参与且进行政策支持,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担保公司和贷款银行的风险,可大幅提高担保公司和银行参与自贸区金融改革创新的信心。
“以一家小型外贸进出口企业为例,在成都银行办理贷款500万元、每年周转率5到6次的话,可节约年度财务成本42.6万元。”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该服务还包含利率、国际结算手续费优惠及利息补贴等,解决的都是企业的实际问题。
通过便捷融资、国际结算费用减免、业务绿色通道、境外交易对手资信调查、综合金融咨询、境外金融服务等举措,“自贸通”将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减轻企业综合财务负担,助力企业经营发展。截至2018年底,“自贸通”已为54家企业提供各类服务;累计为15家中小外贸企业发放自贸贷,年底自贸贷余额5700万元;累计为10家企业提供自贸惠免费结算服务。
据介绍,除了“自贸通”金融服务,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还展开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审核便利化试点;启动天府股交中心“自贸展示专区”,吸引60家中外企业登陆“自贸展示专区”进行展示;助力川创投及上海自贸区基金发起设立四川首只自贸区股权投资基金;加快推进在成都市试点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机制。
“通过制度创新,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不断创造一流的环境、提供一流的服务,促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效益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高新自贸试验区将紧抓“先行先试”的区域优势,对标国际标准,探索差异化试验路径,全面加快推进各项试验任务落地,加快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新引擎。